在线美工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

北京天猫主图设计

  • 首页
  • 新闻资讯
  • 生活服务
  • 教育培训
  • 网络科技
  • 金融财经
  • 电商美工
  • 网站搭建
  • 你的位置:北京天猫主图设计 > 教育培训 > 在线美工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
    在线美工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
    发布日期:2024-09-15 08:07    点击次数:57

    在线美工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

    修辞手法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常客在线美工,一般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版块。作为“轮考”考点的修辞手法,在高考全国卷中出现的频次有多大?答案是:最近三年,五次考到。这个频次也算够大的吧?与其他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知识点比较起来,其频次排名仅次于病句修改,与语言表达连贯并列第二。

    一、高考语文会考到哪些修辞?

    老高考时代,江苏卷考到的修辞有五六种,其中偏爱比喻、比拟、借代;全国卷时代,考核范围扩大,平时学习中常见的修辞基本都会“轮考”到。

    (一)、考到的可能性比较大的修辞(你要重点看):

    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对偶、对比、夸张、引用、反复、反语。

    1.比喻。

    1.1.比喻的概念。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却又具有不同本质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它也叫“譬喻”、“打比方”,古文称为“比”或者“譬。

    比喻的核心思维过程是联想,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1.2.比喻的结构。

    构成比喻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1.3.比喻句的组成。

    比喻句是由本体、喻体和喻词组成的。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是指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1.4.比喻句的类别。

    按照描写或说明的不同方式,比喻句可分出很多小类。其中依据内部结构的形式异同和本体、喻词的隐现状态差异,比喻句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4.1.明喻。

    明喻有两个标志:一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在比喻句中。二是明喻常常使用“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似的”之类的比喻词。

    例句1:他(本体)动也不动,仿如(喻词)石像(喻体)。

    例句2: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1.4.2.暗喻

    暗喻的特征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是它的喻词与明喻不同,暗喻的喻词“是”、“成”、“成为”、“变为”等词语。

    例句3: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红莲(喻体)。

    例句4: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本体)成了喧腾的大海(喻体)。

    1.4.3.借喻

    使用了借喻的文字,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句子中不出现本体,也不出现喻词,只有喻体。

    例句5: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例句6: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喻体)。(前一句诗是明喻,本体是“石工”,喻体是“神”,喻词是“如”;后一句诗是借喻,“紫云”是喻体,本体“砚台”未出现,无喻词。)

    多说一句:所有的借喻都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借喻还原为明喻方法是:

    首先找出喻体,原句中是有喻体的,它是明的,比如例句5中的“厚障壁”。其次,找出喻体所比喻的对象,也就是本体,本体在原句中是暗的,文字中是没出现的,你得把它猜出来,怎么猜?联系上下句,判断喻体描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本体。再次,你将两者用喻词(如“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使用明喻的完整句子。最后,验证检查,看看比喻是不是恰当,句子有没有语法错误。

    你试着来把上面例句5和例句6的借喻句还原成明喻句。

    1.5.比喻的作用

    1、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在说明文或议论文中,使用“打比方”和“比喻论证”进行说明事物特点或阐述道理,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1.6.使用比喻手法要注意的事项。

    1.6.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语文界对“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教师”和“园丁”算不算“同类(人)”?“阿斗”与某“个体的人”算不算“同类”?如果算是“同类”的话,“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你真是一个扶不起来阿斗”之类的句子算不算比喻句?大家对此是有争议的。

    针对上面的争议,我来说说个人的意见。我认为对比喻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对“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要有新的认识。“类”不应仅仅局限于生物性的、物理性的范畴,更应该看作事理、逻辑上的概念。比如,“园丁”与“教师”虽然生物意义上同属“人”类,但是,两者服务对象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方式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可以将两者称为“异类”而非同类?是不是可以将两者看作“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我支持将“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之类的句子认定为比喻句的观点。

    1.6.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因为只有有了相似点,才能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而我前面说了,联想是比喻的核心思维基础在线美工,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引发联想的相似点,这样的比喻肯定是失败的。

    1.6.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

    出于使用比喻修辞的目的需要,喻体肯定要比本体更让人熟悉、明白、浅显。否则便成了所谓的“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这样反而失去了使用比喻的价值。

    1.6.4.比喻要贴切。

    不恰当的比喻,不准确的比喻、不贴切的比喻,是不应出现在作者的笔端和读者的眼前的。

    1.6.5.要注意思想感情。

    文字是有温度的,比喻是有情感的。你要读出作者使用比喻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的倾向性的东西来。

    2.比拟。

    2.1.比拟的概念。

    比拟,是一种修辞格,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可以将人比作物,也可以将物比作人,或者将甲物化为乙物。

    2.2.比拟的类别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2.2.1.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为了表达的需要,人们将人的本质特点(有思想、有情感、会劳动、会创造)转移于其他事物,让它们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使人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可以把动物、植物、无生命物拟人、也可以以事理拟人。

    例句1: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强调一下,此处拟人、比喻皆有。)

    例句2: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2.2.2.拟物。

    各类事物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如果将各具个性的事物的特点移用于别的事物或人身上,那就是拟物。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句3: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翅膀是属于鸟类的。作者却赋予维吾尔族姑娘以翅膀,并热情地讴歌:维吾尔族女拖拉机手驾驶铁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地飞驰。)

    例句4: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几个妇女去前方看望丈夫。在荷花淀,看见荷叶下面的人“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美丽、可爱。)

    例句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衔”与“吞”都是动词,可以表示人或动物的动作。根据文意,作者是将“洞庭一湖”拟为动物。巍巍群山,能“衔”住,滚滚长江,能吞吐,可见洞庭湖之阔大,气势之宏。)

    2.3.比拟的构成。

    比拟是以人的联想为基础,通过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不同属性转嫁的关系而构成的修辞方式。

    一个完整比拟句,是由本体+拟体的特征(动作行为思想表情心理感情等。注意:是拟体的特征,而不是拟体)组成的。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比拟句中的拟体是不会出现在句子中的。如果出现了拟体,那么这个句子的修辞性质可能就向比喻靠近了。比如在“小羊充满感激的望着我”一句中,“感激”是人具有的感情特征,所以此句修辞手法是拟人,而拟体“人”并未出现。如果我让拟体“人”出现在句子中呢?原句就变成了“小羊像人(孩子、乞丐、伤兵)一样充满感激的望着我”,你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应该是什么?拟人?可以有;难道没有比喻吗?我们只能说,这句话两种修辞手法兼而有之。

    构成比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感情性格的转嫁,把人的感情性格转用于物上。

    例句6:井冈山上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

    第二,动作,行为的转嫁。有两种情况:

    A .由人到物的转嫁。

    例句7: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B. 由物到人的转嫁。

    例句8: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夹着尾巴”是狗落败后的动作特点。)

    第三,呼唤的转嫁,把适应于人的呼唤转用于物上。

    例句9:英雄的纪念碑啊,你可曾看见,此刻,在北京,在全国,在全世界,为失去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在哭泣,在沉思,在焦灼不宁。

    第四在线美工,称谓的转嫁,把适用于人的称谓转用于物上。

    例句10:看,榕树老人捋着长髯,木瓜弟兄睁着大眼,候着出海的渔民哪,披风戴露满载鱼虾回家园。

    第五,人称的转嫁,用指代人的代词指物。

    例句11:是的,外面有和风,丽日,可小白杨,你是否知道什么叫严霜,冬雪,风雨霜雪中,你会结结实实地生长起来。

    第六,抽象转嫁于具体,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例句12:他们挥动竹枝扫把,在默默地扫着,默默地扫着。好像春天,夏天,网店装修秋天,冬天,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接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例句13: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构成比拟的手段绝不止以上几种,人们在运用中总是不断创新,使比拟方式不断发展变化。

    例句14:民政干部回到区政府,从头到脚都是笑眯眯的。(拟人一般是使人之外的事物具有人的属性,可是上面的例子却反把拟人方式用在人身上,让人从头到脚都具有笑眯眯的人的情态,这就使拟人方式出新,别致,语言也显得格外生气勃勃了。)

    2.4.比拟的修辞效果。

    第一,比拟的主要效果是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客观事物经过人们合理的属性转移和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想象,而变得富有艺术魅力。

    例句15: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将植物“沙果”“西瓜”“花儿”“豌豆”等都人格化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丰收的景象。)

    第二,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并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能够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使之栩栩如生,让人倍感亲切;运用比拟表现讨厌的事物,可以使之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厌恶感。

    例句16: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胆的哭声。(用拟人方法描写了中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哀,连江河湖泊也发出了悲哀的哭声,表达出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无比热爱的真挚感情。)

    第三、运用比拟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这一种修辞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

    第四、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2.5.运用比拟手法或判断比拟手法应注意的事项。

    美工外包

    2.5.1.不要误会了比拟概念的内涵。

    很多学生一看到比拟,会本能地以为是比喻+拟人,这是大错特错的;比拟指的是拟人+拟物。

    2.5.2.比拟有时候会与其它修辞融合或联合使用。

    比如:前面例句3就是拟物和比喻的联合使用(“翅膀”借喻“拖拉机”,“飞翔”是拟物);例句14“从头到脚都是笑眯眯的”就是比拟和夸张的融合使用。

    2.5.3.不要混淆了比喻与比拟。

    两者虽然核心思维的基础都是联想,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甚至有专家认为比拟也是一种比喻,但是,两者区别仍是明显的。

    第一,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拟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也就是说,可以把人当作物写,也可以把物当作人写,本体和拟体的关系是重合、相融关系,彼此是混同的。因此,当物被拟作人或此物被拟作彼物时,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出“人”是什么样的人,“彼物”是什么样的东西。比如“青山起舞河欢笑”中的“山”“河”,我们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人,至于是天真的小姑娘,还是活泼的小伙子,无法回答。“阳光洒在海面上”中的“阳光”,我们也只能笼统地说被拟作了可以洒的东西,至于是闪光的金子还是发亮的珍珠,也无法回答。

    比喻是借喻体表现或说明本体,本体同喻体的关系是类似关系,彼此不能混同。不管是明喻、暗喻,还是借喻,喻体都是比较确定的。

    第二,两者的性质和表达效果不同。比喻通过事物的相似点使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重在“喻”,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而比拟则是借助事物的不同特征,重在“拟”,用模拟的方法刻画人或事物的情状,使一个事物具有它本来不具有的另一种事物的特征。即拿甲物特征描写乙物,从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第三,句法结构有明显的不同。无论哪一种比喻,都可以组成或还原成为“主+谓+宾”式结构,这种主谓宾成分俱全的句子,主宾之间是靠“像、是”等谓词连接的。一般说来,这种句子不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作谓语,而在比拟的句子中,一般都是“主+谓”式。这种主谓句,主语若是由表示动植物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人的行动,感情的动词充当;主语若是由表示人的名词充当,谓语则由表示动植物行为(情状)的动词(形容词)充当。

    第四,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省去本体,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以拟体的某些特性赋予本体,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本体必然出现。

    第五,在比喻中,本体和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比拟所描摹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象。 比如例句3“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一句中,姑娘“飞翔”,现实生活很难存在;本文中的例句4中,所描写的人的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变成了荷花,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的。

    3.借代。

    3.1.借代的概念。

    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多数情况下借代词为名词(当然,并不排除动词或其他词性的可能性)。

    3.2.借代的构成特征。

    在借代句中,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在句子中,用"借体"来代替它。

    其一、本体与借体之间一定具有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

    其二、本体与借体的替代具有临时性,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替代关系,只限于某作者之手、某文章之中。换了这个特定的作者和文章,可能本体和借体之间就不再具有替代关系

    其三、借体与本体是替换关系,因此本体一定不会出现在句子中。

    3.3.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句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例句1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3.4.借代的运用方式。

    3.4.1.以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句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了船。)

    例句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用鱼鳞代替了鱼。)

    3.4.2.以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4:旌旗十万斩阎罗。(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句5:白领(用职场人士的穿着特点代指本身。)

    3.4.3.以具体代抽象。

    例句6:南国烽烟正十年。("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3.4.4.以具体代本体。

    例句7: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3.4.5.以专称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句8: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例句8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3.4.6.以结果代原因。

    例句9:令人捧腹。(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指"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3.4.7.以形象代本体。

    例句10: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3.5.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借喻,即比喻性替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相似;借代,即非比喻性替代。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相关联的关系。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可以。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再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句11:化干戈为玉帛。

    双方如果拿起“干戈”,说明要准备打仗,因为”干戈“与战争相关;双方如果捧出“玉帛”,则是显示诚心,示好对方,这就意味着和平谈判。”干戈“关联战争,”玉帛“关联和平,所以此句是借代。

    例句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句出自《史记》中《项羽本纪》,原话为樊哙所言。其意思是项羽一方像屠刀和砧板一样,刘邦一方像鱼鱼肉一样,刘邦一方面对项羽军队,就像鱼与肉遇到屠刀和砧板似的,只能任由宰割。所以此处是比喻。当然,这句话不是借喻,是暗喻。

    例句13:那个红领巾向我走来,问我:“请问您需要我的帮助吗?”

    这个例句中的”红领巾“是替代少先队员的,因为少先队员脖子是系着红领巾的,”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也就是说”红领巾“与少先队员具有相关联性,所以此处是以特征代本体,属于借代。你不能说它是借喻,因为借喻突出相似性,总不能说某个少先队员长得像红领巾吧?

    例句14:白胡子显得很生气。

    此例句与例句13性质相同,”白胡子“代指老爷爷,属于借代。

    比喻和比拟修辞的辨析在线美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

    上一篇:在线美工 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四》读记
    下一篇:没有了